殡葬新闻
风水常识
联系方式
公司地址:汉中东大街北侧8号4楼0407公司电话:2210426 2219386
玉皇山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7380号
综合资讯
不知道是因为到了年纪,还是因为久别数年。近年来,我对于老家的看法从负面中走了出来,开始关注这座位于豫南小城的美,而不是关注那些落后导致的不公平与贫困导致的冲突。这里真的很美,青山如黛,万壑争流,春日里,杂花似锦,绚烂的能与江南的春景媲美。在这江南般的秀丽之中,还隐隐透着几分北方风格的豪迈。
碰巧近年来,上了年纪的父母也愈发思念故土。约三四年前,父亲还专门回去修建了一番,在旧宅加盖了阳光房。房子建好之后,家里维持着隔年就回去过一次春节的频率。盖好的房子常年无人居住,过年回家如同开荒,衣食住行的很多物品都需要临时购置。想起来就要吐槽,一个小县城,春节的物价是真让人咋舌。其实返乡过年对于我家这种全家都在江浙发展,随便约个地都比老家近的家庭来说,真不如苏杭任意一个地方约齐。但即使诸多不便,姐姐们和我到了要回去的哪一年,依然早早就期待上了。
层层叠翠的环山低谷中,藏着一个个小村落。走在蜿蜒的小路上,几步就换一景。这里变化很大,和我童年记忆里的样子毫无相似之处。那时候所有房子连成一个整体,组成一个能住几十户的大宅院。层层叠叠,错落有致,依稀能窥见旧家族的兴旺。虽然经历时代的动荡,房子已经破败,处处透露着困窘,但孩子们的欢笑声在路边回荡,十里山田间,劳作的身影忙碌而充实。如今,时光如梭,短短数十年,村子已变得面目全非。曾经紧密相连的建筑,散落成各家各户,新式的楼房拔地而起,两层、三层的建筑随处可见,甚至还有些人家建起了奢华的小别墅。可这崭新的村庄,却失去了往日的活力。孩子们不见了踪影,山田也逐渐荒芜,只剩下一些年迈的老人。可能是因为物资变得充足,也可能是村中常年清冷难得热闹,反正看见我们这些长大后的孩子,每个老人都变得慈眉善目了,气氛其乐融融,仿佛他们一直都是如此和善,和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的尖酸毫不相干。这个村庄彻底失去了家长里短的热闹,一切都变得静悄悄的,只剩下老人们的沉默与慈祥。
门前的小路边,有一口古老的水井。村里人祖祖辈辈都依赖这口井水生活,现在很多人家挖了独属于自家的井或装了净水器,但依然还是有人在这里洗菜。一次,我路过井边,遇到了一位短发的老奶奶,原来是屋后的婶婶。她笑得一脸褶子,热情地问我:“是××家的回来了吧?你是老三还是老四呀?”我有些局促地回答:“我是老四。”一番寒暄后,她慢慢走远。我坐在井边,望着那口古井,思绪如井水般深邃,飘回了多年前。
那是一个雷声轰鸣的夜晚,我在五伯父家看电视。那时候广告很长,没有快进和跳过的功能。在等广告的间隙,伯父给我讲起了一桩奇闻,正是关于刚才那位婶婶的。他说,婶婶的丈夫去世时,灵堂外竟有五只猫排成一排,一动不动地坐了一整夜。没有人知道这五只猫为何而来,为何而去,但这个神秘的故事在村里传了好多年,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。
说起葬礼,我小时候总觉得老家的葬礼有一个环节非常特别,名字似乎叫“放大石”。不记得是葬礼的第几天,会有一群道士在宅院的路上穿梭,他们蹦蹦跳跳的间隙用石灰粉在地上画出一条条蜿蜒的路线。随后,村里的孩子们拿着白蜡烛,沿着这些路线,一根接一根地点亮。远远望去,那些蜡烛在山谷中闪烁,仿佛满天繁星倒映在人间。村庄的地势高低不平,一条条小路就像散落的银河,蜿蜒曲折。这份感受导致小时候的我,不仅不害怕死人,总觉得死亡就像一场盛大的告别,带着浪漫与庄重。
后来,我长大后,曾在网络上搜索过这个仪式,却始终找不到它的名字,仿佛它只存在于我的老家,只属于那片土地。我问过老家的朋友,说早就不再举办这个仪式了,甚至已经不能土葬了。我感到惋惜,再也无法经历那种感受,再也听不到那些奇幻故事。我猜那五只猫咪和我一样,只是觉得过程美好,一起参与一下人类的盛大送别。
如今这个静悄悄的村子也许只会越发静谧,不知道等这些老人辞世后,这些新房子能不能迎回新的主人。如果不能,是不是就此荒废?想起《铃芽之旅》中那些链接“常世”和“现世”的通道往往出现在一些被遗忘或忽视的地方。这些因为人类的疏忽或遗忘而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的地方,会出现一个可以从“常世”放出“蚓厄”的门,“蚓厄”通过门进入现世就会引发地震、海啸等灾难。地球或许是在通过灾难的方式,复原回自己最原本的的样子。如果是这样,我倒是希望千千万万个被人遗忘的村庄就这么静悄悄的慢慢老去,慢慢的归于尘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