殡葬新闻

风水常识

联系方式

公司地址:汉中东大街北侧8号4楼0407
公司电话:2210426 2219386
玉皇山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7380号

综合资讯

正史上吕布为啥刺杀董卓
发布日期:2025-07-10 15:04:09 来源: 点击次数:0

吕布刺杀董卓的故事,在《三国演义》中被重点“演义”,虚构出了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,和“连环计”的精彩故事。那既然貂蝉只是虚构人物,正史上吕布刺杀董卓的原因又是什么呢?我们都知道,吕布原本是丁原的手下,被董卓收买后,杀了丁原投靠了董卓,丁原的并州军团也因此被董卓吞并。吕布投靠董卓后,在某些方面,董卓是很信任吕布的。史书记载,董卓和吕布“誓为父子”——董卓是史料认证的吕布义父,丁原并不是——把他当成贴身保镖,走到哪都带着。吕布的官位和爵位也升了不少,迁都长安后,官位升为中郎将,爵位升为都亭侯。但在军事方面,董卓不怎么信任吕布。吕布杀了丁原后,成了并州军团的老大,在并、凉军事集团中地位,看似要高人一等。但董卓派兵出去打仗时,吕布通常不能独自指挥一支部队,而是要听董卓嫡系部将的命令,比如就曾经给胡轸当过部将。我堂堂并州老大,给董卓当小弟就算了,还要给董卓的小弟当小弟?吕布大概是不会满意的。吕布给胡轸当部将时,在军中各种捣乱,导致胡轸在阳人大败于孙坚。

吕布在董卓手下唯一一次单独指挥军队,发生在孙坚进攻雒阳时。当时董卓和孙坚打了几仗后,自己退回长安,派吕布负责殿后,防守被烧成一个空架子、方圆二百里内没有人烟的雒阳。吕布也不傻,你自个跑了让我给你垫后,我才不上当呢,他也很快放弃了雒阳,带兵撤回了长安。董卓回到长安后,分兵屯守各处战略要冲时,用的也都是凉州将领。史书记载,董卓被刺后,董卓各地军队中出现了凉州兵杀并州兵泄愤的情况,这说明在吕布依附董卓后,至少一部分并州士兵是被分散安置在凉州军各个队伍中的。这也说明,在军事上董卓对吕布、对并州军都是不信任的。这里还有一点我们也应该考虑进来,就是团体成员对领袖的影响。杀了丁原后,吕布成为并州军团的新领袖。董卓乱政祸国殃民,还有对并州军的防范和歧视,并州将领们不会不向吕布抱怨,甚至可能会提出抗议?会不会推动吕布走向董卓的对立面呢?这也是有可能的。除了对自己地位不满外,吕布和董卓还逐渐产生了一些私人恩怨。董卓本来就脾气暴躁,读书又少,所以没啥涵养,一冲动就要杀人。有一次,吕布因为一件小事触怒董卓,董卓二话不说,看暗器,摸出手戟扔向吕布。吕布“号称”飞将,身手敏捷,向旁边一闪躲开了。手戟是三国时常用兵器,太史慈、孙策、曹操都有使用手戟的记录。这东西大概类似于大型飞刀,或者投枪之类,靠扔出去来杀伤敌人。吕布躲开暗器后,赶紧向董卓道歉,董卓的怒气这才消除。董卓脾气暴躁,吕布自己做事也不干净。因为担任董卓的贴身保镖,吕布得以出入董卓内宅,没管住裤裆里的家伙,和董卓的一个侍女勾搭上了。董卓其实并没发现自己被绿了,但吕布却做贼心虚。董卓曾说过,他养的狗别人都不能欺负,我现在偷他的女人,这他要知道了,保证得弄死我。董卓杀人的手法花样百出、残忍无比,吕布都是见识过的,史书记载他,“心不自安”。《三国演义》中,罗贯中把董卓扔戟和吕布偷人,这两件分开发生的事儿合并在一起,把侍女起名为“貂蝉”,演绎出了“连环计”和“凤仪亭”的精彩故事。董卓和吕布之间的裂隙,被王允给敏锐地捕捉到了。王允和吕布既是并州老乡,又都是董卓团队的核心成员,两人之间交流的机会很多,估计没事儿经常在一起喝酒。再加上王允出于反董的目的,又有意拉拢吕布,所以和吕布处得很不错。一来二去,吕布就向王允透露了自己的不安,表达了自己的不满。王允一看,这机会不就来了吗?趁机把密谋除掉董卓的打算透露给吕布,请他做内应。刚开始,吕布还有些犹豫,说:“他可是我爹啊!”王允说:“他姓董,你姓吕,本来就不是什么亲父子。你把他当爹,可他把你当儿子了吗?他朝你扔手戟的时候,考虑过父子感情了吗?”吕布一听有道理呀!董贼又不是我亲爹,我俩现在的矛盾发展下去,最后我非死在他手中不可。就这样,吕布也加入了王允的队伍,一起策划杀死董卓。机会很快就来了。公元192年4月23,汉献帝久病初愈,在未央殿大会群臣,董卓也应邀出席。皇帝病好,群臣要上殿问候和祝贺,皇帝要设酒宴款待大家,君臣之间借这个机会交流下感情,这是汉朝的惯例。《三国演义》中说,汉献帝自称要把皇位禅让给董卓,以此骗他参加朝会,董卓兴冲冲地要去当皇帝,这才被杀。这是小说家的演义,正史没有这个说法。为了参加这次朝会,董卓做足了安保工作,因为当时长安城内外,都弥漫着反董的情绪,所以董卓也很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。史书记载了这样两首童谣。一个是“千里草,何青青;十日卜,不得生。”这首儿歌表面上是说阴雨连绵,城外山坡上野草大片死亡。但仔细一琢磨,“千里草”,合在一起是个“董”字;“十日卜”,合在一起是个“卓”字。另一首童谣叫“董逃”。这个童谣内容是讲一个士人当京官后外放,不舍得离开都城的故事。详细内容是这样的:

“承乐世,董逃!游四郭,董逃!蒙天恩,董逃!带金紫,董逃!行谢恩,董逃!垂欲发,董逃!与中辞,董逃!出西门,董逃!瞻宫殿,董逃!望京城,董逃!日夜绝,董逃!心摧伤,董逃!”

有学者考证,诗歌中的“董逃”,类似于后来“嗨吆”之类的声音,就是个拟声词。但董卓显然不这么认为,他认为“董逃”就是说自己要仓皇逃窜,有人用儿歌来黑他,为此他大开杀戒,杀了一千多人。董卓为什么如此担心童谣的传播?除了散播情绪外,童谣还是谶纬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,在当时人看来,是带有预言性质的。如果放任这种童谣传播,无疑会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反对自己的队伍中,也会给他们更多的信心。董卓被刺前,不同史书还记载了其它几个怪事,这里一起说一下。这些记载是否可信,大家可以自己判断。当时有个道士把“吕”字写在布上,背着布在街道上走来走去,一边走一边喊:“布乎!布乎!”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董卓,但董卓并没有多想,大概以为只是一个卖布头的。董卓军中有巫师。有一次做占卜,突然找董卓要一块布。董卓身边正好没有,就顺手拿出手巾递给巫师。巫师在手巾上写了两个“口”字,上下叠放,说要提防这个。布上写两个“口”字,肯定是意指吕布了,但董卓对这次占卜也没有在意。董卓出发参加朝会时,又接连发生了两件怪事。一次是董卓的马受到惊吓,把董卓从车上给摔下去,正好掉进了泥坑里。董卓回去换衣服,妻妾劝他说,今天可能不是黄道吉日,要不就别去上朝了?董卓没听。第二次是快到皇宫时,马忽然停住了。董卓这次真有点犹豫了,今天诸事不顺,难道真不是出门的黄道吉日?他就想掉头回去。《三国志·董卓传》引《英雄记》记载说:

“马踬(质)不前,卓心怪欲止,布劝使行,乃衷甲而入。”

见到董卓犹豫,吕布劝他继续进宫。咋劝的没说,大概是:义父不用怕,有孩儿我呢!保证不会让别人杀你!董卓这才继续前进。因为担心安全问题,董卓平时是不住在长安城里。他把家属安置在郿坞,自己住在长安城东门外的军营。这次为了进城,董卓在从军营到皇宫的道路两侧,部署了大量士兵,左边是步兵,右边是骑兵。此外,董卓还在朝服里穿了一层“衷甲”。“衷甲”就是在衣服里面穿的铠甲,就像电影中,西服里面穿防弹衣。吕布继续担任他的贴身保镖。但董卓不知道的是,吕布怀中已经揣着杀他的诏书了。这个诏书其实是个伪招,假的。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“王允使士孙瑞自书诏以授布”,诏书王允让士孙瑞写的,并没经过汉献帝的同意。但成者王侯,只要董卓死了,伪诏也就成真的了。董卓走向皇宫时,吕布老乡骑都尉李肃带着勇士秦谊、陈卫等人,身着卫士服装、冒充宫中卫士,已经在北掖门等着董卓了。“掖门”就是宫殿正门两旁的边门。李肃就是《三国演义》中,帮董卓说服吕布,送他赤兔马,劝他反水的那位,正史李素不是董卓的部将,而是吕布的手下。等董卓走进北掖门时,李肃率先动手,用手中的戟刺他。董卓内穿铠甲,刺不进去,只伤到了手臂。董卓从车上摔下来,回头大喊:“吕布何在?”吕布喝道:“有诏讨贼臣。”董卓这才知道吕布又叛变了,骂道:“庸狗敢如是耶?”你不过是我养的狗,敢咬主人吗?吕布也不吭声,挺起手中长矛刺向董卓,并催促李肃等人砍掉董卓的脑袋。这里史书记载,吕布用的兵器是长矛,不是方天画戟。吕布杀董卓的时候,董卓的主簿田仪和一个仆人扑到了董卓身上,拼命保护他,结果都被吕布杀死。杀死董卓后,吕布从怀中掏出诏书,向周围士兵们宣布,自己是奉诏讨贼,首恶必办,胁从不问。士兵们都原地立定不动,并高呼“万岁”。那时的“万岁”,是欢呼的常用语,还没有成为皇帝的专称。所以史料上吕布刺杀董卓,主要原因还是政治上的,自己杀了丁原后,身背骂名,但董卓集团中不得重要,这引起了吕布的不满,他才联合王允要改变政治现状。

 

上一条: 没有了 下一条: 古法造“空调”:宋人可使寝帐内恒温26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