殡葬新闻

风水常识

联系方式

公司地址:汉中东大街北侧8号4楼0407
公司电话:2210426 2219386
玉皇山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7380号

综合资讯

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?
发布日期:2025-05-24 15:37:21 来源: 点击次数:0

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,一度被后人称为“智圣”,可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,从其去世开始就广泛存在争议。

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能文能武的皇帝,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,曾毫不吝啬地称赞诸葛亮:“诸葛武侯之智,举世无双!”

李世民为何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推崇备至?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中蕴含着什么玄机?答案其实就藏在李世民的另一段评价中。

精彩南征,惨淡北伐

近些年来,由于《三国演义》的热度持续不减,诸葛亮是军事奇才的形象似乎深入人心,甚至演变为脱离正史的程度。

可《三国演义》毕竟是小说,罗贯中为了让诸葛亮的形象更加丰满,特意为其增了许多故事情节,例如著名的赤壁之战。

在真实的史料中,诸葛亮亲自担任主要指挥的战役,最具代表性的无非是南征和北伐,尤其是平定南中之战。

公元223年,蜀汉军队在夷陵之战中大败,刘备于永安抑郁而亡,益州郡豪强雍闿趁机发动叛乱,并大肆鼓动南中四郡加入叛军。

可反叛的雍闿却面临一个重要难题,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愿服从,雍闿旋即开始拉拢孟获,指示孟获说服各部族酋长。

孟获在南中地区深得汉人和少数民族的拥戴,于是编造了蜀汉朝廷要征收三百只黑狗的谎言,致使少数民族开始大规模加入叛军。

面对南中四郡百姓的反叛,诸葛亮认为刘备刚刚逝世,首要任务应该是安定国内百姓,并且与东吴修缮好关系。

解决以上两件大事,诸葛亮一面命人前往南中调查和组织防御,一面让李严写信给雍闿,劝说雍闿归顺朝廷。

然而,雍闿的野心极度膨胀,不仅不听从李严的劝说,还以傲慢的态度侮辱蜀汉朝廷,平定南中之战的爆发在所难免。

公元225年,诸葛亮决定亲自前往南中平叛,临行之前,马谡特意送来一条计策,计策的内容是希望诸葛亮能够攻心为上。

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,并以三路大军进攻南中,可此时的雍闿已经被部下所杀,孟获成为了叛军的主要领导人。

待到诸葛亮大军抵达南中时,三路大军均取得了巨大胜利,随着大军的胜利会师,诸葛亮开始筹备与孟获展开决战。

孟获深受当地人爱戴,这让诸葛亮想到了马谡的“攻心”计策,于是便有了七擒孟获的故事,孟获彻底被诸葛亮的天威折服。

孟获与诸葛亮盟誓,永不反叛蜀汉,撤军前夕,诸葛亮拒绝了下属在南中驻军的建议,原因是此举会消耗大量的粮食。

诸葛亮的内心非常清楚,南中叛乱不过是疥癣之疾,北方的曹魏政权才是心腹之患,遂开始着手发动北伐。

与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北伐不同,正史中的诸葛亮北伐略显普通,先后用兵七次,但是大军出祁山仅有两次而已。

所谓的“六出祁山”,不仅包括了诸葛亮遣偏师出汉中和在汉中防守的情况,诸葛亮也在最后一次北伐的途中病逝。

诸葛亮北伐完全不如南征精彩,不仅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,还白白消耗了蜀汉的国力,最终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。

既然诸葛亮的军事战绩并不亮眼,为何还被后世公认为卓著的军事家?对此,李世民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了解释……

导之以德,严之以法

贞观七年,李世民与群臣谈及大赦时,曾意味深长地说道:“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,而蜀大化!”

李世民认为诸葛亮治理蜀国期间,立法严明,因而可以将蜀国治理好,这番评价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诸葛亮的治军思想。

诸葛亮治理军队严之以法,导之以德,这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被后世肯定的关键,更是历代名将所奉行的要则。

诚然,道德品质教育是治理军队的重要手段,尤其是对军中的将帅而言,诸葛亮始终要求军中将帅要恪守五种优良品质。

通过这些品质道德规范,诸葛亮告诫将帅要远离无德又奸诈的小人,由此才能在根本上做到不骄不吝,以柔克刚。

不仅如此,诸葛亮还在《逐恶》中清晰地指出了“军中五害”,并痛批这些人是违背德行之人,只可远而不可亲。

由于诸葛亮的导之以德的思想指导,蜀汉朝堂上出现了许多品质良好的文臣武将,更出现了诸多文武双全的良将。

以德治军的同时,诸葛亮还申明法令,强调以法治军的重要性,为了贯彻法治精神,诸葛亮撰写了《八务》和《七戒》等条例。

在诸葛亮看来,单凭恩惠不足以获得下属的敬重,只有法令严明,才能让下属感恩戴德,故而奉行恩威并用之策。

针对严之以法的治军思想,诸葛亮特意在《整师》写道:“法令不信,金之不止,鼓之不进,虽然百万之师,无益于用。”

诸葛亮既执法如山,又严于律己,街亭失守时,诸葛亮依法挥泪斩马谡,并重赏了王平,以此昭示蜀汉将士要严守军令。

事后,诸葛亮更是上表检讨了自己用人不当的过失,甚至一度请求后主刘禅给予自己贬黜,彰显了其执法如山的精神。

除了导之以德,严之以法的治军方式外,诸葛亮还爱兵如子,懂得体恤蜀汉将士,倡导用人伦感情来统领军队。

诸葛亮的深明大义,正是古代著名军事思想家的治军共识,早在春秋时期,孙武就申明过爱怜士卒的重要性:“视卒如婴儿,则可与之共赴深谷,视足如爱子,故可与之俱死。”

实际上,懂得治军的统帅都清楚一点,军队是一个整体,领导者与士卒同心,感情交织在一起,必然会发挥巨大的威力。

身为蜀汉军队的最高统帅,诸葛亮自然有着深刻的见解,于是将爱护士卒的具体做法,写在了《哀死》和《将情》中。

凭借这三点治军准则,诸葛亮无愧于后人敬仰的军事家,李世民的评价可谓是直击要害,证明了诸葛亮是一位懂得打仗的统帅。

战略眼光,居安思危

谈及诸葛亮的军事才能,必定绕不开《隆中对》,这是诸葛亮战略思想的完美体现,更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绝唱。

刘备出身卑微,既没有谋士辅佐,又没有钱粮养军,倘若没有准确的立国战略,根本无法在东汉末年成就兴复汉室的大业。

而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策,则为刘备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,东联孙吴,被拒曹魏之策,正是源于诸葛亮对客观形势的分析。

至于一统天下的大政方略,诸葛亮又清晰地指出了具体步骤,先占据荆州和益州,再联合诸戎和安抚夷越。

这一方略一经提出,立即成为了刘备及其下属的行动指南,刘备借助东吴的力量击退了曹操,又趁机占领了荆州。

毫无争议,对于三足鼎立局面的开创,诸葛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而这都要归功于诸葛亮的卓越战略思想。

当然,夺取荆州只是第一步,随着刘备攻取益州,蜀汉政权彻底拥有了自立的根本,同时也证明了诸葛亮立国方略的正确性。

不过,诸葛亮是一位居安思危的军事家,其思想往往颇具远见,在刘备雄踞荆益时,诸葛亮则提出要内修政理,强化自身实力。

彼时的蜀汉政权缺乏稳固性,且经济基础薄弱,这是其完成统一大业的最大阻碍,诸葛亮则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。

为了发展国家实力,诸葛亮开始制定一系列安民政策,轻徭薄赋,劝课农桑,力求在战乱年代,减轻农民的负担。

得益于诸葛亮的有效治理,蜀汉政权迅速摆脱了经济落后的困境,不仅站稳了脚跟,还为日后的北伐奠定了基础。

平定南中叛乱以后,诸葛亮开始进一步发展经济,巩固后方,特别针对蜀国缺民少粮的情况,制定了合适的养兵策略。

诸葛亮高度重视蜀国农业的发展,甚至将其地位视为全国发展之最,原因是诸葛亮向来认为粮谷乃是“军之最要”。

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开始筹备北伐事宜,为保证大军的供需,诸葛亮未雨绸缪,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囤积粮草。

而最能代表诸葛亮居安思危的行动,还是在和平时期整训军旅,这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一环,必须要做好把控工作。

只要有一天要面临战争,就要保持居安思危的警惕性,正如吴起所说道:“夫安国之道,先戒为宝,天下虽安,忘战必危。”

诸葛亮以此来治理军队,是蜀汉政权能够应对连年战争的根本,而在这一过程中,蜀汉军队的战备也得到了发展。

诸如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等器械的运用,都是出自诸葛亮的不懈努力,蜀汉军队战斗力强悍,与这些装备脱不开干系。

千百年来,无数人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持怀疑态度,可这并掩盖不了其远大的战略目光、卓越的军事方略和高明的治军方式。


上一条: 涿鹿之战可能是假的,重庆苗寨中,流传着另一个版本的蚩尤与黄帝 下一条: 朱元璋灭掉元朝后,给蒙古女子下了一道命令,从此蒙古再无力反抗